2024年04月07日 星期日
品 尝上海老味道

    孙泽胜

    跟着沈嘉禄,我似乎尝遍了上海的味道,厚重、醇香、热烈、澎湃。沈老眼中的老味道,挚情于“生煎馒头”。

    清晨,二三好友,相聚茶楼,听书看曲,旁边老虎灶上温着开水,热气顶着壶盖簌簌作响,用以添茶也可做生煎馒头。茶馆、书场、生煎馒头在这个时候便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品的是茶,听的是曲,吃着的是生煎馒头,回忆的是品质与生活共生的复古摩登时代。

    何谓老味道,是慢慢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风味,经典的上海菜和上海点心便是很好的例子。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

    上海的风味美食,见证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性。

    在民国以前,上海的老味道主要以川沙、松江、嘉定等郊区农家菜点为底本,高桥松糕、叶榭软糕、草头摊粞、张泽肉饺等等,而这些美食无不打上农耕社会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轧过黄浦,舶来文化在这片坚韧的城市里得到很多的理解与包容,本土与世界的文明在上海从冲突走向融合。民以食为天,风尚的变化紧随而至。此后的历史几经变化,在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带动下,第一次移民潮冲击着这块土地,大量的外省农民进入上海寻求生存发展,带动了一场城市饮食的革命,“百花争鸣”的格局初见端倪。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为窗口的上海无疑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美食涌入上海,百花齐放的格局形成了。

    可以说,目前在上海能品尝到的风味美食,若要追根溯源,大多是从外省来的。每个城市的繁华背后,都是吸收融合,包罗万千的,风味美食之于上海,也正是如此。

    味道的变化,是城市的变化,是时代的更迭。

    沈老的书,读之总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哀婉感叹。“生煎馒头”不仅仅是对逝去美食的怀念,更是对茶楼间的百态世相、邻里间的闲言碎语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思念。纵然时代发展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不断向前奔跑,但是,内心深处的宁静,依然是那一碗茶、一个饼、一种记忆里的老味道。记忆有时是共通的,一个人的记忆,可能就是一代人的记忆。

    味道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上海也不再是以前那个上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出,在这样一个时代,将一抹“老味道”放在心中酝酿,坚守本心,亦是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