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百家争鸣 复兴生活美学
非遗人文华宝楼3月16日全新亮相

    曹   蕾

    浩瀚长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变迁,孕育初期,周文化典章、礼乐、思想道德,成就了中华几千年后政治思维与被推崇之至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五千年繁衍萌芽的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儒道墨家的崛起,秦大统焚诗书大兴迷信,汉文景德主刑辅,直到唐宋期文人墨客兴盛,民众对文化的理解渐显开放,百家争鸣的盛况逐步形成。

    早有法兰西大帝拿破仑誉中国为雄狮崛起论之褒,后有利玛窦札记描述中国为“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之词,无不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繁花似锦之貌的赞赏。而历经兵荒马乱、硝烟四起的两次世界大战,那些曾经被我们引以为傲的器具、墨宝、艺术等工艺理念被悉数消磨殆尽,似乎宣告着一个历史的断层。尽管现代人努力将前沿科学技术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却对还原曾经的钟灵毓秀手足无措,古中国也一度被西方论为“一个符号,一个体现了富足与文明的象征”。

    所幸现代人意识到了思维迭代与技法传承的重要性,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以其独有的辽阔地域与艺术人文,囊括30余项非遗名录,从鸾飘凤泊的中国书法,到复杂精细的宣纸制作技艺,再到韵味醇厚的京剧……都以挺拔姿态昂首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作为技法传承的必要条件,商业的驱动势在必行,将非遗产业延展,迸发以品牌代表手工艺的商业流转模式,如是输送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在其背后“慢工出细活”的火候。

    作为肩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使命的华宝楼,在而今喧嚣社会中,以其玉砌雕阑、碧瓦朱甍的壮丽建筑风格、坚持精工雕琢的艺术坚持与二十余载历史沉淀的底蕴,广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青睐。集中华之隗宝于一身,藏各流派之翘楚,自90年代经营至今,摘得无数业界殊荣,其匾额为已故大学者周谷城先生之墨宝,正门楼额有著名古籍泰斗顾廷龙先生的“金声玉振”题匾,楼内侧戏剧演绎古戏台在斜阳下金碧辉煌,与这栋三层仿明清飞檐翘角,雕花镂纹建筑相得益彰。

    墨客骚人集结,演绎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相继入驻,以「朱炳仁·铜」为代表的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传人朱炳仁、省级工艺大师朱军岷,以「刘氏竹编」为代表的竹编技艺国家级非遗传人刘嘉峰,以「何红兵木雕」为代表的雕刻技艺国家级非遗传人何福礼、省级工艺大师何红兵,以具200余年历史津门「益德成闻药」为代表的闻药国家级非遗传人马卫东,如是等等,皆以具有行业性领军人物姿态联盟华宝楼。

    另一边厢,华宝楼在沿袭传承国艺翘楚的同时,以动态演绎方式,展现古朴高雅人文艺术,以精神食粮慰藉学者心灵。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振海派雄风,华宝楼邀请各界相关知名人士于3/16-4/5期间发起“敬畏经典——海上十人书法临帖邀请展”,商城领导也莅临现场。只见名家精品云集,行云流水的撇捺笔触,字里行间尽是对大家敬畏之情,借临帖之意,以自我心境之理解,以字寓意。在人文关怀上,老艺术家们着力延展儿童习字笔法传承,期间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张晓明老师开展少儿书法课堂公开课,以一己之力弘扬中华传统挥毫技法。

    而作为书法的文化旁支,书写与文字历来受文人骚客爱戴。书写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关乎人类整体的记忆。正是从书写开始,人类有了真正的历史。而在书籍这种凝固了的书写之中,我们得以阅读人类的过去。在上海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历史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忘了。豫园是城市空间的心脏,作为上海老城厢的标志性地域,不仅散落着众多文化线索和遗迹,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商业舞台。吾同书局地处豫园华宝楼三层,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开幕仪式于3月16日启动,邀请到社会各界名人参与,同济大学教授、资深出版人王国伟教授不仅作为嘉宾出席了现场活动,还作为合伙人在书局内开办了“王国伟空间”,与书友线上及线下多种交流活动。

    吾同书局书籍繁多、藏品丰富,突出人文情怀,悉心选入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兼具各类专业及通俗读物。此外,吾同书局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样态的生活空间,除书局主体以及“王国伟空间”外,还包括“此时此地”、“手工大师”、“小设计”等平台,为顾客提供多种消费体验。“手工大师”是书局创始人林熙然先生此前缔造的手工制作的著名品牌,该品牌与书店融合,使顾客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书局还设有少儿娱乐区、餐饮区、工艺品区等空间。

    在不断创新与融合的同时,保留具上海海派文化特征的古玩交易市场成为了华宝楼又一艺术鉴赏的功能。坐落于主楼负一层,曾被誉为“上海第一收藏地”的古玩及邮币卡市场,从珠宝玉器到罕见的珍稀宝物,严格审核后引入的各色古玩店铺,全方位的满足古玩爱好者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千余平米的空间内,悉数展示了中华民族隗宝,见证着各朝代兴亡的历史佐证,犹如博物宫殿般璀璨。

    华宝楼已于2017年3月16日盛大开门迎客,即是对过往二十余载兴盛的敬意,又是对未来生活美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