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翔小笼制作技艺”第六代非遗传承人的游玉敏,17岁从职校毕业后,就进入餐饮集团南翔馒头店工作,23年的工作历练,使她熟练掌握了小笼制作从包捏到烹蒸的10道完整工序,首创“面皮双擀操作法”,研制开发了15个小笼新品,23岁时荣获世界烹饪大赛金奖。她推动南翔馒头成功入选米其林“必比登美食推荐”,向世界传播小笼文化,迈出了非遗传承新步伐。
23年前17岁的游玉敏从职校毕业,来到了她喜欢的南翔馒头店工作,起初感到特别自豪,但几天下来,每天凌晨4点就要上班,重复着包小笼这个不能停歇的简单工作;再看着同年进来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离开了,她有点彷徨了,扪心自问还能坚持吗?
就在这时,豫园商城开展了技能竞赛,她在同事的鼓励下报了名。当时游玉敏的水平只能16秒包一个小笼,而南翔的合格标准是4秒钟包一个,为了达标,她上班练,回家练,甚至做梦都在包小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时她超常发挥,刷新了学徒10个月达标的最快记录,时任店经理的劳模师傅徐惠黎拍着她的肩膀说:小姑娘不容易,加油!
就这样,在劳模师傅的帮教下,游玉敏渐渐感受到了手中面团的温度,好像小笼也有了生命,她天天用18个褶美化它,它的每道褶不就是人生旅程的每一道经历吗?小笼融入她的青春,成了她的“初恋情人”。终于有一天,游玉敏带着它登上了世界点心界的最高领奖台,23岁的那年把世界烹饪大赛的金牌挂在了胸前。
看着门口四季不变的排队长龙,不断攀升的业绩,兴奋之余,游玉敏发现了一个问题,顾客为吃小笼排队几小时,最后总有几只小笼会剩在盘中。原来,随着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汤汁已不再是顾客的唯一。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始了小笼的升级换代。
首先,制作工艺不一样,她对业内流传160年的“9克皮包13克馅”的铁律进行了改良,先后尝试了60多个国家的面粉,经过了700余次实验,形成了新配方,并把传统“手压操作法”改为“双擀制作法”,成功创出“9克皮包21克馅”的粉作台小笼制作法。
其次,馅料配方不一样,在保留传统配方小笼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野菜、松茸、咖喱蟹肉、鸡肉瑶柱等15个小笼新品。
创新换来的是效益。南翔馒头店的年销售额突破8500万,整个团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先后有27人获得技能晋级。
匠心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作为“南翔小笼制作技艺”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游玉敏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已经熟练掌握了揉胚、包捏、烹蒸等10道完整工序,但却没有系统成文地推出制作标准。
一天,她看到了美国人Christopher测评小笼标准的新闻,他耗时16个月对上海53家店的小笼进行测试,用电子秤测重量,用电子卡尺测量小笼包底部皮的厚度。虽然结果不了了之,但激发了她对小笼制作标准化流程探索的热情。
仅以鲜肉小笼为例,馅料包含3个不同部位的猪肉,面皮涉及4种筋道面粉的配比、30多项细节、16项程序、20余款特色馅料配方,游玉敏一一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终于迈出了小笼馒头制作工艺规范化、标准化的可喜一步,2016年,由她首创的《南翔馒头小笼标准化操作流程》正式启用了!
南翔小笼,成了中外食客的美谈,南翔小笼,成了中国名点的象征。南翔小笼裹着的是青春的梦想,品尝的是城市的记忆。它是游玉敏的初恋也是她的初心,创新路上,她将匠心不移,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