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金秋豫园上演“2013上海特色点心节”
一站尝遍上海“米道”

    陈佳玮  姚  珧    马明利  宇  图

    金秋十月,游走在豫园商城的巷里巷外,秋风送爽的同时还带来阵阵飘香,环顾四周,似乎是人手一盅小碗或是一只小碟,阳光和煦,人们显得更为兴奋,脸上洋溢着满足感,而唇齿间回荡的美味所带来的欢愉直入心间。寻味探去,一场独具海派风味的美食盛宴在豫园商城中心广场火热上演。这场由豫园商城和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13上海特色点心节邀请了15家上海知名点心品牌悉数亮相,展现上海点心界的顶端风采,而这些商家也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着各方市民游客,试图唤起沪上人家特有的舌尖记忆。

    在这场美食盛宴上,沪上特色点心“大腕儿”齐相聚,市民游客无须再手捧攻略四处寻觅:譬如,始创于1945年,以糯香可口的各色八宝饭闻名沪上的“王家沙”;以排骨年糕在上海独树一帜的“鲜得来”;酥软细腻手工擀制的“七宝老街汤团”;以酥饼形似蟹壳,内裹虾仁、葱油、豆沙、鲜肉等各种口味的蟹壳黄而得名的“吴苑饼家”;与绿波廊遥相呼应,可用吸管吸食的蟹黄灌汤包而负盛名的“松运楼”;同宗同源的两大小笼巨头“南翔馒头”与“古漪园”;以“让外国人吃遍中国点心、外地人吃遍上海点心、上海人吃遍各地点心”为立身之本的“上海老城隍庙小吃王国”;现场制作炒面、煎饺的“南市乔家栅”;深谙本地旮旯美食的“湖滨美食楼”;早饭的最佳选择,咸甜皆宜的“虹口年糕团”;以灌汤臭豆腐、蚵仔煎为特色的“十六铺点心店”;起源明代的南汇风味美食“下沙春笋烧卖”;以及沪上家喻户晓的“小杨生煎”。它们不仅是上海知名的点心品牌,更代表着一种上海味道、一段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上海故事。

    一段属于老上海的点心回忆

    别有味道的木台竹凳,配上沉重且略显暗淡的石磨,俨然一幅老上海家庭制作点心的画面跃然眼前;温热的大饼油条,静静的放置在一角,令人仿佛想起了儿时全家享用早点的那份温暖与享受。这是此次点心节现场呈现的一景。兜兜转转“美食街”,随口尝一尝传统的排骨年糕、麻油馓子、鲜肉月饼、糖糕等由15家上海点心名店精心烹制的126款上海点心,令人回忆起一段属于老上海的点心时光,感慨万千。

    大上海从来都不缺其纸醉金迷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顶级美食的饕餮,抑或琼浆玉液的回味。而真正让上海人心中久久挂念的美味往往是那些用最普通的食材、快速方便地翻花样制作出来的熟悉的味道。每天醒来就能闻到的喷香扑鼻,是家人间最简单又深情的爱意表达,也为这个城市新一天的运作添油加力。

    一个小笼,一段传奇

    提起上海点心,不得不提的便是上海的小笼,经过了百年的锤炼与洗礼,上海小笼已经成为了上海点心的一张名片。南翔小笼,首创于清同治年南翔镇“日华轩”(后毁于战乱),光绪年间传至豫园城隍庙发扬光大。而点心节上,南翔镇的古猗园与豫园的南翔馒头店分列东西两侧,总有人问起两个小笼的区别,便有一段故事娓娓道来。源出一脉的两大小笼品牌在豫园聚首,不仅为老上海的食客们提供了品鉴小笼的难得良机,更用一个个皮薄、馅丰、多汁、玲珑的小笼为往来的游客诉说着一段只属于南翔小笼的传奇。

    每个古镇都有一种上海味道

    上海点心历史悠久,源于苏式点心,又兼收并蓄,不失特色。而作为上海文化根基的上海古镇,也拥有着各自代表古镇文化、代表上海味道的传统点心。点心节上,醇软细腻手工捏制的七宝汤团,鲜肉鲜而不腻、枣泥细腻留香、黑芝麻香甜诱人,是地道的七宝老街滋味;以新鲜笋丁、鲜肉、皮冻特制而成,食之满口汤汁,鲜咸入味的下沙春笋烧卖,是传统的南汇下沙味道;再加之“源于南翔,兴于城隍”的上海点心翘楚南翔小笼;还有香脆可口的油墩子、皮薄精致的小馄饨、金黄喷香的粢饭糕各色沪上特色点心,共同构筑起了完整的上海味道。无疑,在上海特色点心节上,吃到的不仅是上海点心的味道,更是海纳百川的大背景下上海独有的“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