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艺”彩绽放庙市旺
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巡礼

    童   言

    青   云

    5月10日至24日,豫园中国日(节)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在豫园商城中心广场隆重开幕。此次民俗艺术庙会为第二届,继2011年首次尝试将艺术元素融入民俗庙会并获得广泛好评之后,今年再次深入探索创新。庙会由“陶艺非凡”、“艺品荟萃”、“美化生活”和“民间技艺”四大板块组成,融民族、民俗、民间于一体,一股“新三民”风潮席卷申城,成为春季沪上一大盛典。

    此次民俗艺术庙会荟萃名家珍藏、国风笔墨、民间技艺、特色表演;场景设计艺术典雅又不失庙会的传统喜庆气息;16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闪亮登场,其中不仅包括豫园特有的市区级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品牌,更有一系列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遗项目集中呈现。通过技艺展示、文化宣传、产品介绍的方式,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和传统技艺,彰显民俗艺术庙会主旨,在15天的时间里,以与众不同的手法演绎民俗与艺术的文化相融、传统和现代的技艺对话,大景恢弘,小景怡人,游客漫步其间,惊喜连连,品味独具一格的豫园民俗艺术庙会,领略其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融入艺术 提升品牌内涵

    庙会在老百姓心目中是集宗教、娱神、游乐、集市为一体的民间聚会,是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园庙会多年来承袭了老城隍庙庙会的文化精髓,成为上海一大节日性、标志性的名片。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园庙会进入以广博精致为特征的全新阶段,以豫园中国日(节)的品牌概念为基础,继2011年首次尝试将艺术元素融入民俗庙会获得广泛好评之后,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继续探索,汇聚多项非遗项目、名家珍藏、老字号品牌和民俗技艺等,将商业、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典雅艺术和民俗庙会的完美相融,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特色展位 彰显独特创意

    中心广场,散发着经典中国风的巨大楼台凸显庙会的喜庆和热闹,鲜红的框架上雕梁画栋,金黄色的文格点缀其间,门头中央如意形态的祥云迎接八方游客,正上方“豫园中国日(节)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字样引人注目。整个建筑结构端庄、大气磅礴,使人远远望去便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化之风扑面而来。楼台上,金龙翘首冲云霄,祥狮提爪戏滚球,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雄姿的两大灵兽左右相称,气势非凡,也体现了庙会的民俗性和艺术性。夜晚,该灯组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楼台内,“艺品荟萃”和“陶艺非凡”两大典雅艺术交相辉映,描绘出民俗艺术庙会的与众不同。

    场景左侧呈现的巨大竹编提篮,将精湛艺术品和民间传统美食打包“呈现”,让游客目不暇接、乐在其中,充分领略豫园民俗艺术庙会“美化生活”的内涵。另一侧是“民间技艺”展示区域。粉墙黛瓦,蓝印花布,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正中间的巨型京剧脸谱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海纳中国民间技艺之精粹,颇具观赏性。

    整组场景的背后,一面灯笼墙壮观耀眼,点亮了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会场。矩阵顶端旌旗飘扬,热情欢迎中外游客。

    四大板块 呈现丰厚民俗

    本次庙会由四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可谓是各具特色、五花八门。中间主场景的内部空间划分为“艺品荟萃”和“陶艺非凡”两个主题。

    “陶艺非凡”板块围绕陶瓷的艺术,不仅展示出十多个1米多高的名家陶瓷藏品,景德镇红星瓷厂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20多块瓷板雕刻也现场呈现,进行制陶工艺工序的普及,更有景德镇艺术家瓷板画、瓷瓶制作表演,以及宜兴陶艺工作者现场紫砂制壶表演,让人们充分欣赏典雅国风,领略非凡陶艺。

    “艺品荟萃”空间则以扇文化为主线,邀请沪上知名书画家现场演绎书法绘画工艺技术,以及专业人士演示非遗项目——笺扇制作和扇骨制作过程,让游客切身感受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此外有象征中国文化的石刻印章、文房四宝等集中展示,凸显艺品荟萃的板块主题。展位一隅更是有老上海的经典连环画排列于书架上,现场刮起一股怀旧之风,吸引无数游客争相取阅。

    左侧的“美化生活”板块所展示的内容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级非遗项目扬州剪纸构图简练、线条圆滑、显得清秀而挺拔,艺人的娴熟技法引得游客掌声连连;中华老字号品牌永青假发则满足人们对美丽的追求,模特展示与试戴活动使得现场人气高涨;梨膏糖制作技艺将药补与食补相结合,推介美食的同时更突出显著的止咳疗效。

    右侧的“民间技艺”板块则充满了艺术性和互动性。试想将一把琵琶缩小100倍玩弄于掌心,弹奏出的旋律却依旧悦耳动听,微型乐器的精巧至极令人瞠目结舌;烙画工艺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此外,还有石刻壶、古典老爷车、葫芦雕刻、苏绣等现场展示和互动,丰富内容令人目不暇接。

    非遗入驻 升华民俗精粹

    此次2012豫园民俗艺术庙会吸纳了众多优秀民俗项目,有黄浦区级非遗项目——丽云阁笺扇制作技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梨膏糖制作技艺、石刻壶制作技艺和烙画以及中华老字号——永青假发的闪亮登场,还有皮影戏、木偶戏、苏绣等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然而,最夺人眼球的当属两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及在现场进行的技艺展示和文化传播,包括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州雕版印刷,以及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扬州剪纸。主办方将这些难得的重量级民间工艺进行集中的现场制作展示,并邀请游客进行互动体验,不仅激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更让他们了解到中国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了民俗艺术庙会的主题。

    其中,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具有独特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而现场最受游客追捧的当属中国式剪纸宫灯,其构图简练、线条圆滑,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扬州雕版印刷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传统工艺于一身,体现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加上印刷师傅和游客们的零距离互动,引起游客浓厚兴趣,纷纷动手制作,留下一份美好回忆。

    流动表演 展现海派新风

    在和丰楼东侧,儿时那些民间技艺走街串巷的场景,令人重叙昔日温情。一团泥面在捏泥人的小贩手中几番把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面人就出现在手间,令人啧啧称奇;回丝画精致可人,既是艺术品又是美食;买一包平安罗汉豆挂于钱袋、背包之上,祈福出入平安;江南草编,用粽叶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蚂蚱”、“蜻蜓”、“龙凤”等,吸引不少眼球。

    场景中,走街串巷的小街小贩总能吸引众多小朋友跟随。小贩随身携带的小木箱中,中国结、香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寄托了美好祝愿的平安豆,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小丑手中各色的风车、编气球在春风的吹拂下变换着花色。

    街角一隅,老上海的风情表演让人们大呼过瘾,萨克斯、竹笛和黑管的旋律萦绕在中心广场上;小丑和街头魔术的表演赢得掌声连连;六杯香前幕布拉开,木偶戏、皮影戏演绎着儿时的精彩,一个个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色粉墨登场,那些熟悉的桥段老曲新唱,勾起童年的回忆。

    此外,时下最流行的行为艺术在豫园民俗艺术庙会中也是抢足风头。“小热昏铜像”的栩栩如生让许多游客忍不住驻足合影,一旁的“卖花姑娘”雕像突然递上一支鲜花,一旁的“挑担郎”铜像也“呼”地直起腰来往前走动,镜头感十足,亦真亦假的表演趣味盎然,游客惊乍之余笑声连连,感叹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惟妙惟肖,给整个庙会增添一份创意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