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始稿 |
![]() |
第一稿 |
![]() |
第二稿 |
![]() |
第三稿 |
![]() |
第四稿 |
![]() |
最终稿 |
孙 理
豫园商城的司标形成于1992年的初创时期,虽使用了20年,但其鲜明的标识仍历久弥新。豫园人喜爱这一“图腾”,是因为它透过精炼的表象,传递出深邃的内涵。别具剪纸艺术风格的湖心亭、九曲桥,是公司视觉形象的缩影,也是上海城市名片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点明了公司的性质和特色,追溯着海派商业的源与流。环形的城墙则告诉人们,公司地处上海的发祥地,至今仍是上海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宝地。而环城的缺口,意为公司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新潮流,在这里吸纳吞吐,释放能量。 ——摘自豫园商城党委书记费慧林所编《 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
豫园商城司标设计演变图示
今年8月8日,是豫园商城成立20周年的大喜日子。应《豫园商城报》编辑部约稿,让我写一写20年前,设计豫园商城司标的事。接下任务,我心绪难以平复,20年,好多事都慢慢淡忘,唯独此事历历在目。
还记得那是1992年初,豫园商场改制豫园商城的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中。一天,商城筹建人员蔡立祥来到豫园商场美工组,讲起成立商城,要征集一个司标,希望我们美工组的人员积极参与设计投稿。当时明确整个商场员工都可以投稿,当然我们这些有美工基础的人是重点,而且希望最好能从商场员工作品中选取,这样更有意义,实在不理想再向社会公开征集。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和美工组一帮兄弟钟伟刚、钟家隆、马明利等都非常兴奋,于是,大家都动起来了。因是初次设计,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最初的设计稿都是采用英文字母为设计元素,初稿交上去以后全部被否定。商城筹建人员水行舫、蔡立祥见我们不得要领,就召集美工组人员在老庙童涵春堂楼上会议室(当时商城筹建办公处)开了个会。他们大致讲了些要求,我记得最深的话是,商城的司标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地处豫园片区。
开完会后,大家又重新开始设计。起初,我想到商城地处上海著名景点老城隍庙,设想以城隍庙的山门为标记,但一想又觉得没有突出商业气息,想以城隍庙大殿为标记,又感到全国各地都有城隍庙,而且当时大殿已辟为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还是不妥。正当我冥思苦想、思路枯竭时,一次,我偶然路过荷花池,一抬头,湖心亭九曲桥赫然入目,我顿时眼前一亮,这不是最能代表商城的地方吗?以前的生意人,都在这里喝茶谈生意,而且湖心亭九曲桥是上海的一个地标,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其鲜明的地域性和商业作用,与商城的功能、特点太吻合了。于是我从这点入手,开始构思新的设计。可是这毕竟是一组建筑,非常繁复具体,如何将它提炼成简洁明了的司标图案,既要抽象,又要让人们看得懂,我又陷入苦思之中。
一天,已接近下班时间,我若有所思的再次来到荷花池旁,抬头望见湖心亭在一抹夕阳的映照下,在水面上投下一个倒影,随着水波的起伏、若隐若显,恰似一幅中国剪纸。我顿时豁然开朗,对啦,就用剪影的表现手法来画。我马上回到美工室画出了第一稿,画面上湖心亭九曲桥被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来,但剪影的感觉不明显。我又再次构思,设想以剪影产生的黑色块面来设计,但如何分割房屋的块面,又不失湖心亭九曲桥的完整性,还是费了一番心思,数易其稿,终于画成了第二稿。
交到商城筹建组后,水行舫、蔡立祥等给了我一个中肯的建议,是否可以将水波去掉,再简洁一些。于是我将水波去除掉,感到画面留白透气了,又觉得外面画的一个双线框,有点把商城围住的感觉,最好有个冲出围城的口子,但口子开在什么地方,又动了一番脑筋,想到公司的英文——company第一个字母正好是个C,因而将口子开在了右边,让人们也可理解为是字母C,又数易其稿,完成了第三稿。
第三稿送到商城筹备组后,得到了较一致的肯定。筹备组把第三稿送到当时的南市区政府审核,因为豫园商城是南市区最大的商业企业,所以区政府也很重视。区政府审核后基本认可,同时返回一些修改意见,认为豫园商城坐落于上海老城厢,而过去老城厢是有城墙的,是否可把C字双线外圈画成城墙形状,于是我又画了第四稿。
将此稿拿给水行舫看后,他风趣地说,外圈看了不像城墙到有点像齿轮。经他这么一点拨,我想起城墙应有射箭孔,于是又加上箭孔,才最终完成第五稿的设计,交给商城筹备组后,又再次送南市区政府审核。从开始设计第一稿,到最终第五稿完成,前后历经约半年时间。
过了几个星期,水行舫、蔡立祥召集美工组人员开会。会上,先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随后宣布我设计的司标被商城录用,并当场给了我300元的奖励,全体参与人员都发了一件T恤衫作为纪念。
20年,光阴荏苒;20年,光风霁月。我今年已经64岁,而20年前设计豫园商城司标时我才44岁,正值壮年。作为一个干了一辈子美工活的人,虽然留下无数的作品,但对我意义最大的莫过于这件作品,我为此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