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
三用船队“华达”轮圆满完成“FPU”项目

    □ 三用船队 王楚翔

    近日,三用船队“华达”轮作为“FPU”项目主力船,先后拖带超大型浮式气体生产平台从上海至长江口、又拖至大连、最后拖往烟台,期间还协助进行动态浮装限位作业,历时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圆满完成我国超大型浮式气体生产平台拖航限位项目任务,获得了项目组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4月6日,“华达”轮提前抵达上海船厂,耗时半月完成钢缆破断试验、主机高负荷耐力测试等关键检验,并与澳大利亚甲方、ABL验船师反复研讨方案,针对浅水区通行、潮水把控等风险制定多项应急预案。4月23日凌晨4点,拖航正式启动。此次拖带的底部浮体“HULL”重达4.3万吨,拖带长度达435米、宽度124米,均为长江航道之最。采用拖带模式为“4艘7300HP港拖顶推+2艘6000HP傍拖+2艘5000HP护航+24000HP主拖”的复杂组合。凭借去年拖带“国海泰兴”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转弯时机的精准把握、潮水涨落的科学利用以及通过长江航道南槽九段浅水区的时间控制等关键环节,“华达”轮此次操作娴熟、应对从容,经50小时精准操作,顺利将“HULL”送达长江口压载点。

    随后“HULL”进行压载试验、将吃水调整至15米,其排水量飙升至7.5万吨,成为了全球最大海上拖带单体之一。“华达”轮联合两艘拖船采用“三船并拖”方案,要将“HULL”拖带至450海里外的大连。拖航过程中三条拖轮间距小,航线沿途渔网密集,渔船众多,艏向的每一次微小转动,都需“华达”轮协调各船配合,着实是个挑战。期间还遭遇强冷空气袭击,导致船舶摇摆幅度大,航向稳定困难,“华达”轮果断采取措施,经综合评估及各方商讨后确定采用放长拖缆,低速航行的方案,并于5月2日中午顺利抵达大连浮装点,最终还比预计时间提前2天,也为后续项目作业赢得了宝贵时间。

    抵达浮装点时,“FPU”平台上层模块已精准就位在驳船之上,驳船也通过8根锚缆完成限位固定。“华达”轮按照既定作业流程,将拖点更换至更高位置,并将船头与预抛锚锚缆进行连接。在等待底部浮体“HULL”通过压载作业将吃水深度调整到48米后,借助拖缆机精确收放钢缆,将底部浮体平稳移入上层模块下方,随后缓慢抬升底部浮体。在锚缆连接环节,预抛锚链环因尺寸不足无法卡入船头接口,“华达”轮与各方紧急磋商后,采用“卸扣+加大环”组合方案,仅用2小时完成改装,解决了问题。后经三天的连续奋战,上层模块与“HULL”完成对接,成功合体! 合体后的平台需要CCS检验后再前往烟台,“华达”轮抓紧利用这个间隙对设备进行全面排查,轮机长带队对主机、发电机进行专项检查,二副对雷达、GPS等航行设备校准,其余人员各司其职。几天后,在航警保障下,“华达”轮拖带“FPU”朝着最终的目的地前进,30小时后抵达烟台2号锚地,随后转为护航角色,协同港拖将“FPU”安全送达引航点,于5月11日12时圆满收官。

    此次“FPU”项目拖航限位任务,在作业时长、航行距离、技术难度以及作业复杂性等方面均创下行业先例,这无疑是对“华达”轮全体船员专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又一次巨大考验。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华达”轮全体船员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作业经验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项目的圆满完成,不仅为船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为海洋工程拖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为未来相关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华达”轮以卓越的表现彰显了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未来,“华达”轮将继续秉持创新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持续贡献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