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走进枫桥夜泊的“虚拟世界”
周占册

    “枫桥夜泊、月涌江火,真没想到我能提前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样子,这也太魔幻了!”在中交上航局安徽池州项目党支部书记袁凯的指引下,新进大学生马小朋首次体验到了池州港乌沙港区公用码头工程“虚拟世界”的奇妙,不禁赞叹不已。“现在,我对图纸的理解一下子就清晰了。”

    上航局承建的安徽池州港乌沙港区公用码头位于长江太子矶河段右岸,是安徽省内近十年来一次性建成的最长码头。工程完成后,能够完善腹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周边矿山、腹地及园区企业提供货物港廊公水联运及装卸服务,助力地方发展和民生建设。

    想要完成如此规模的码头施工任务,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在项目建设之初,项目聘请了两位已经退休的“老法师”帮助管理,但现场还有不少像马小朋这样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让袁凯犯了愁。

    “如果有一种办法,能够把老一辈的成熟经验更好地传递给新一代年轻人,不仅便于池州项目建设,而且对于整个公司的文脉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们就考虑到了BIM+VR技术。”袁凯介绍道。BIM +VR技术是当前施工领域助力项目建设的高新技术,它基于设计图纸创建而成,通过三维动态模拟现实世界,帮助施工人员像玩电脑游戏一样沉浸式体验其中,对于理解某些复杂构件在空间中的衔

    接方式卓有成效。

    然而,在模型搭建期间,项目部遇到了一个问题,由于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8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和四座总长1334米的引桥,共使用岸线长达1025米,远远超过正常模型体量。如果按照常规手段搭建模型,定会导致计算机运行界面异常卡顿,根本无法提供逼真的视觉体验。于是,如何在保障图像不失真的前提下为平台“减负”,成了问题的关键。

    针对这个堵点,袁凯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对行业技术进行广泛调研和实地考察,评估其适用性和可行性,最终从古老的“活字印刷术”中得到启发,即对大量的相似性图元进行合并,只保留少量的关键模板,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提取和排列组合,实现BIM的轻量化和集约化处理,最终让整个模型“轻装上阵”,“一比一”真实还原工

    程竣工后实景。平台搭建完成后,不仅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前在电脑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优化,大大提升学习效率,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的自动识别和预警,宛然成了项目建设的“智慧大脑”。

    “之前我对码头建设一窍不通,在现场听前辈们的讲解时,总是有点云里雾里,但是通过进入‘虚拟世界’,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立刻就映在了脑海里。”马小朋说,他现在对BIM+VR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池州古称‘秋浦’,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传唱至今。古人用诗歌造梦,我们用科技造梦,而且还要用行动让梦境成真。我相信,码头建成后,这里一定会再现‘枫桥夜泊’的诗意盛境。”袁凯望着穿梭于江上的来往船只,自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