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公司深入实施岗位分红,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活力
程绪红 杨杰)本文全文刊登于《交通建设报》

    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科技强基、人才强基”理念,持续开展政策分析、模式比对、体系完善等工作,积极探索中长期激励机制,指导所属设计院聚焦科技人才试点岗位分红,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强化上下联动

    因地制宜用好激励“政策包”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同协作。公司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成立岗位分红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各责任部门与单位严格落实责任传导,强化协同协作,紧扣现状梳理、政策宣贯、问题反馈等关键环节,确保岗位分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吃透政策规定,选优激励模式。中长期激励方式多、政策性强,公司坚持“吃透政策,稳步推进”,成立中长期激励筹备小组,认真开展各层面政策分析和内部摸底,最终选择业绩稳健、科技要素突出的下属设计院作为试点单位,并基于设计院近年来经营业绩发展状况、科研情况、实际改革需要、管理体系现状以及落地可行性等因素,确定试行注重整体效益、综合发展、适用面广的岗位分红激励模式。三是借鉴有益经验,力争示范引领。由公司党委统筹部署,设计院线下走访多家成功实施岗位分红激励的企业,积累有益经验。2021年,依据《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中长期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指导设计院编制形成《岗位分红激励实施方案(2021-2023)》,同年上报获批成为中交集团首批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试点单位。

    坚持科创引领

    聚焦核心构建“三定”模型

    一是定总额,以效益增长为考量。依据效益导向原则,结合设计院战略发展要求,选取“净利润增长率”“EVA增长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数量”“核心人才保留率”作为实施岗位分红的门槛指标。激励总额按照增量激励原则,以2020年度净利润的5%为基础,结合当年度净利润增长额以及当年度净资产收益率情况共同确定。在总额提取过程中,统筹协调好与当期工资总额和效益增量的比例关系,防止出现工资效益不匹配问题。通过模拟测算,并结合分红激励外部案例数据以及设计院自身情况对比分析,业绩影响、工资总额、人均激励水平均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定对象,以核心绩优为标准。以政策红线为基本要求,按照“核心岗位”“绩优员工”的两步筛选法确定激励对象。选取科研技术和管理两大序列岗位纳入激励范围,按岗位定位和价值贡献确定具体激励岗位。科研技术和经营管理序列激励人员数量按3比1设置,突出科技导向。激励对象以人员年度绩效为主要依据,采用直通推荐、选拔推荐、破格推荐三种方式进行选拔,确保锁定核心绩优员工。三是定分配,以价值贡献为依据。通过专项考核与业绩考核对激励对象开展综合考评,划分为4个等级确定奖金额度。专项考核作为综合考评的主要依据,按不同序列分类设置考核指标,设计院着重编制科研技术人员专项考核指标,强化科技导向。业绩考核为激励对象年度绩效考核,辅助确定高等级结果。激励奖金依据综合考评等级对应不同的岗位贡献分配系数确定,递延分2年以6比4的比例兑现,与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一次性奖金就高兑现,排除重复激励因素。

    彰显激励成效

    积蓄动能促高质量发展

    一是核心绩优队伍持续稳定。3年来,设计院投入岗位分红激励总额共计1012.56万元,纳入激励242人次,激励对象人均年收入提升13%,营造出重视核心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核心人才吸引、保留和激励水平,近2年设计院核心人才保留率达99%以上。二是创新创效活力持续激发。通过对科研人员激励比例、系数方面予以倾斜,强化科技专项考核结果运用,明确“科技创新贡献”与“一般贡献”价值分配的“势能差”,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自岗位分红激励实施以来,设计院创新成果显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其他省部级奖项28项,主编3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授权12项发明专利、91项实用新型专利及32项软件著作权。三是企业管理质效持续提升。基于岗位分红实施需要,设计院构建基于“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三维度的科技价值评价体系,健全职务职级管理机制、考核分配机制,逐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释放管理效能。借助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设计院顺利落地多项重大转型项目,打造行业示范工程,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与岗位分红实施前相比,设计院营业收入增加48.35%、净利润增长90.27%、劳动生产率提升49.33%,资产增值保值复合增长率为16.5%,企业发展呈现量与质共同提升的良好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