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风景如画,却因为交通不便与世隔绝;那里民风淳朴,却因为贫穷似乎被锁在了过去的时空里。村里是很贫穷,但不意味着那里的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失去了热爱。
作为一名在城市出生、长大的青年,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浅薄认知,只停留在纪录片和时政里,即使是偶尔过年回老家,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偏远农村地区,于是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教育。影片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路”,是“公路”,更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盼望的“脱贫之路”。在影片里,我看到了因为没有公路,村民为了修冰箱,需要2-3个人徒步往返20小时;看到了因为没有公路,明明开车不过大半小时的路程,大部分村民最远只去过镇里,祖祖辈辈都被困在村里,无法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也看到了因为没有公路,七八十岁老人突发急症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晚上山路不好走,只能等到天亮才能将其抬到县里的医院。
我永远体会不到为了生计去到山下镇里,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徒步往返;体会不到外出读书,往返靠步行不说,因为实在太花费时间,只有放假才能回家;体会不到去市里考试得犹豫再三才能向父母告知的心情;也体会不到得知可以修路时的那种喜悦和幸福。
有句话叫“小路小富,大路大富”。修路前全村人民得聚在一块看非常稀有的大屏电影,到现在村里几个比较大的聚会场所都配备了电视,随时都可以收看节目;修路前出远门买农耕机只能带一堆现金的烦琐,到现在村里出售农产品可以直接进行手机支付的便利;修路前再远只能依靠步行,到现在不用担心天气原因可以直接开车下山。
影片结尾有这么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国减贫所作出贡献的人们。”通过查询我才得知,这部影片的背后,这次精准扶贫的背后,是诸多城市和单位的默默付出及努力。那条至关重要的公路,是由三峡集团完成修建,而我们中交集团则连续28年派出十几批干部并无偿提供了近15亿元的帮扶资金。还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的脱贫人员,他们教村里的孩子认字背诗;与村民一起在雨季前修缮山路;更是在无数个日夜为了达到脱贫目的而费尽心思、埋头苦干。
这样的一部战天斗地的民族奋斗史,促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懂得要照顾弱者、善待同胞,所以才能坚持扶贫,达到脱贫的目的。中国贫困山村的脱贫振兴不靠四处求神,也不靠各种宗教,更不靠忽悠百姓,而是真真正正靠党员先锋队带领村民自立更生。而这种情况并非独一例,河南林州的红旗渠,也是基层人民靠自己实打实干出来的。
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百姓。今天,中国百姓之所以接受共同富裕的概念并且将其逐步落实,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无私、最为坚韧、最具战斗力的党组织。在这个充满变数、诱惑和机遇的时代,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有幸可以见证百姓与国家、与党的双向奔赴,这也是党一直教育我们要扎根群众的意义所在吧。
作为新一代的中交人,我将秉持“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理念,沿着前辈的足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立足岗位,增强业务能力,保持上进心和求知欲,稳住劲、沉下心、全面发展,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仅要做到最基本的“可为”,也要做到进一步的“能为、善为”,多思考能够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点子,团结同事、凝聚中交力量,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