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末,南京浦口码头满目疮痍。在战争年代,浦口沿岸连年失修,加之国民党败退时的破坏,沿江1800米岸线的6座码头受潮水冲刷不断坍塌,所有码头岸壁都出现裂纹,随时影响浦口发电厂以及浦口火车站的正常运转,险情十万火急。保卫南京浦口,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1950年初,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将南京浦口抢险工程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项目。在国家统一调度下,上海浚浦局(上海航道局的前身)的建设者秉承“支援解放战争,为恢复生产服务”的宗旨,开始“抢险、整治、建设”南京浦口港,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接到指令后,浚浦局组织动员工程技术人员、测量人员、泥塘建筑技术工人、后勤供应和管理人员包括船员共达1000余人,从出上海港赶赴南京浦口;调集了当时远东最大的万吨级自航耙吸挖泥船“建设”号及“海龙”“海虎”“海鲸”“海象”等主力船舶;还将1000立方米吹泥船“海鲸”号改装成为能自挖自吹吸扬式挖泥船。彼时的浦口码头,汇集了连同辅助船舶在内的共计46艘疏浚船,组成当时新中国最庞大的施工船队。
正月的长江边,寒风呼啸,冰雪交加,不但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施工生产条件非常艰苦,而且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完全要靠人拉肩扛。为加固码头边坡,工人和技术人员全部上阵,用钢钎凿开坚硬的冰层,用手推车运来各种材料,在20多厘米厚的淤泥中,掺进大量干砂,用“土夯”法对基础进行密实,再将粉煤灰与水泥搅拌在一起,一米一米完成边坡作业。
浦口长江段由于泥沙流失严重,不断出现滑坡现象,建好的边坡不时出现塌方,抢修速度比较缓慢。动用了1500多人,手工挖除淤泥593万立方米,整整用了120个工作日。为满足码头的承重要求,要对地质进行深度加固,在当时交通部副部长季方的指挥下,浚浦局通过抛石沉排护岸,抛石7.6万立方米,沉笼4209个,稳固了江岸的基础。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长江江水主流逐步离开浦口岸边,向江心移动,岸边深槽缩小,主航道的水深逐渐刷新,有力保障了航道通行安全。自此,大小船舶在浦口码头扬帆起航,通往长江对岸的物资运输源源不断,甚至有些物资通过浦口港,进入到长江中上游的一些城市,为当地经济恢复起到了良好作用。
南京浦口抢险工程是在敌机频繁空袭下进行的,浚浦局的船员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持生产,完成的工程量等于解放前浚浦局在上海港两年挖泥量。上海浚浦局全体职工在建国之初就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抢险立功人员,为守护南京城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南京召开的庆功大会上,上海浚浦局共有193人被评为功臣,受到了表彰。